科研成果

科技考古实验室最新研究揭示中国新石器时代最早的火葬墓

时间:2022年06月30日

浏览:

近日,我系科技考古实验室、葛威副教授课题组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steoarchaeology》在线发表题为“Determining the earliest directly dated cremation tombs in Neolithic China vi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es: A case study at Laohudun sit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工作揭示了我国迄今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直接测年火葬墓。

对死者进行适当处理的行为在旧石器时代已经出现,是人类演化进程中的重要现象,具有普遍的社会学和文化史意义。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不同的葬俗更逐渐成为族群区分的重要因素之一。土葬是最常见的安葬方式,“入土为安”是中华文化中深入人心的传统观念。区别于土葬,火葬通常被认为是残忍和难以接受的。自汉代以来,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火葬长期受到历朝历代官府明令禁止。然而,由于火葬较少占用土地,花费亦少于土葬,加上佛教的影响,其在民间却广受欢迎,在江南地区时呈流行态势。与中原地区不同,据《列子》记载,秦国以西有“仪渠之国”,其人以火葬为孝,表明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存在多元的丧葬文化,也提示不应给火葬习俗简单地贴上“野蛮”和“落后”的文化标签,而应进行更细致的分析,以追溯火葬墓的渊源。

老虎墩遗址位于江西省靖安县高湖镇中港村委邓家自然村,文化面貌包括史前到明代的丰富遗迹遗物。其新石器时代晚期墓地发掘了112座长约1米,宽约0.5米的小墓,这些墓多在填土中混杂炭屑和红烧土块,有的有火烤壁现象,黑色填土中伴有少量骨渣。类似葬俗广泛分布于江西中西部、广东北部和湖南中东部等地。发掘者认为这代表了一个大的古文化圈。然而,目前尚缺乏对墓葬性质的科学分析。

我系科技考古实验室研究人员和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江西省博物馆等单位合作,提取了老虎墩遗址新石器时代墓葬中的骨渣。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等分析,发现了骨骼成分中羟磷灰石结晶度的变化,明确了这些骨渣的受热历史,证实了这些墓葬为火葬墓。研究人员还将其中一个骨样进行了碳十四测年,结果表明其年代约为距今4800-4400年,是迄今国内最早的火葬墓,与英国巨石阵火葬墓的年代相当(约5000-4500年前)。该研究是国内首次通过科技分析明确火葬墓的性质,为今后开展进一步工作提供了参考。

老虎墩墓地及南部疑似火葬场

骨样的红外光谱分析

扫描电镜图像提示羟基磷灰石结晶度增加

历史系2018级考古学专业博士生鄢宇倩为论文第一作者,葛威副教授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以及我校新文科实验室建设计划的大力支持。《国际骨质考古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steoarchaeology)是SSCI和A&HCI双检索期刊,在国际考古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oa.3139

(图/文  科技考古实验室)

友情链接